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主页 > 理论调研 > 理论调研
调研把脉 服务基层

    发布时间:2020-05-14 15:36    浏览次数: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按照武汉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总体部署,根据武汉地方志办公室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工作具体安排,7月,志办党组书记、主任王筱武带领第一调研小组深入区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综治联系点、“千局千企”对口联系点等地开展调查研究,听民意、摸实情,出实招、解难题,推动主题教育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一、开展调研的基本情况
  第一小组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史志工作的重要论述、全市地方志工作机构改革后地方志工作面临的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提升方志资政辅治功能等方面,对汉阳区、黄陂区、新洲区、经开(汉南)区地方志工作机构,综治点江夏区纸坊街道,“千局千企”对口联系点武汉市三花制冷部件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调研。
  调研中,王筱武与汉阳区区委书记马泽江、区长徐丽,就汉阳区地方志机构转隶成为区委直属事业单位的挂牌机构后如何理顺地方志工作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与黄陂区区长何建文、新洲区区长刘润长就机构改革后地方志机构的管理体制、机构编制、运行机制等进行了电话沟通。并与各区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负责同志和工作人员、纸坊街人大主任和分管综治工作的领导、三花制冷武汉公司负责人进行了调研座谈。另有一家企业诚盛电子,虽经多次联系,但因其董事长近期出差在外,企业不便接待走访,并反映目前没有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
  从机构改革情况来看,汉阳区撤销了原区史志办公室,黄陂、新洲区也撤销了原有机构,新成立史志研究中心,挂牌在区委直属事业单位区档案馆下。经开(汉南区)因主要领导未到位,故机构改革尚未进行,但改革方案是成立一个副处级机构,挂在宣传部。机构改革后,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一般均由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分管,进一步加强了区委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但同时也面临隶属关系不顺、工作职能弱化、资政功能不强、人员力量薄弱等问题。尽管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区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不等不靠,积极主动作为,全方位履行职责,各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确保了机构改革期间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
  从工作推进情况来看,目前各区《湖北要览》区县篇的编写、年鉴编纂等工作推进较为顺利,街道志普遍面临编修进度慢且不平衡的问题。各区在推进史志成果转化升级创新方面都结合实际,创新性地实施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项目,取得了不俗的成果。黄陂区持续推进《黄陂特色方志丛书》和《人文黄陂丛书》项目;汉阳区通过史志文化进书店、编写历史文化教材进课堂、制作汉阳故事连环画、卡通动漫等方式,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方志“六进”活动;新洲区积极探索“方志+党史+档案”工作格局,布展陈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档案史料展;经开(汉南)区编纂完成《口述实录》《大事记》,于5月16日举行了首发及“武汉书架”上架仪式。
  二、调研发现的问题和征求的意见建议
  此次调研收集到的问题共6类22条。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机构改革后,区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史志研究中心)挂牌在区委直属事业单位区档案馆下。《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履行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等职能。目前区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挂靠单位区档案馆归口党委系统领导,而地方志工作又是政府的职责。此前已实行党史、地方志和档案馆“三合一”改革的黄陂区、新洲区,已明确一名副区长分管档案馆或分管地方志工作。调研中,汉阳区反映还未明确副区长分管地方志工作。
  二是行政职能归属不明。按照机构改革的要求,事业单位应不再承担行政职能,但目前各区编办未对地方志行政职能何去何从作出明确规定。黄陂区编办仅在机构编制方案中明确其职责包括“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档案、党史、地方志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新设立的区档案馆(区史志研究中心)在行政职能尚不明确的情况下,仍然继续组织街道志编修,可谓“理不直气不壮”。黄陂区首批试点单位编纂进度普遍偏慢,工作推进力度不大,目前只有《罗汉寺志》出版发行。新洲区资料征集不全面、不系统,部分征集资料残缺,少数机关单位配合不主动,经费、人员难保障。汉阳区街道志推进较为理想,但也面临收集资料难度大,对工作推进缺乏有力抓手等问题。
  三是工作力量不强。机构改革后,区史志研究中心对口市档案局、市档案馆、市党史研究室和武汉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普遍面临工作人员少、对口部门多、工作种类杂、工作任务重等矛盾。各区专司从事地方志工作的最多3人,相对于志书编修、年鉴编纂以及地情资源开发利用等繁重的地方志工作任务来讲,人员数量明显不足。汉阳区内设史志科,但无负责人和正式工作人员,仅有编外人员1名。黄陂区内设方志年鉴科,面临人才断层、专业干部缺乏等问题。新洲区九定方案暂未出,拟定设置方志科,分管领导目前被借调到军运会,当前实际从事地方志工作3人,但人员从事地方志工作时间不长,经验不足。经开(汉南)区面临没有工作机构、专职人员、工作机制等紧迫问题。
  四是资政职能发挥不够。各区地方志工作机构在主动融入、服务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用发挥不够,资政功能不强。新洲区认为项目选题与领导要求不符,与社会发展脱节,工作方式方法渠道狭窄。黄陂区认为选题创新不够,建议市级统一引导创新选题,探索史志成果创造性转化。
  五是编纂质量不高。在年鉴编纂、街道志编修过程中,各区普遍存在收集资料难、组稿难、来稿质量不高等问题。新洲区街道志编写专班不稳,人员经验不足,加之编写报酬较低,导致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黄陂区地方志工作机构由于人员少,对街道志编修指导力度不够,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经开(汉南)区由于修志人才匮乏,《湘口街志》编修体例不符,质量不高,耗时6年,五易其稿,仍未成书。
  六是综治点和企业反映的问题。紧盯综治工作目标,第一调研小组前往综治联系点江夏区纸坊街道办事处调研,了解到江夏区纸坊街道综治领导责任制落实到位,信访维稳工作扎实,平安建设成绩显著,但也面临着网格划分难以适应新形势和网格员待遇低压力大等问题。调研结束后,王筱武迅速与市委政法委联系协调解决综治点提出的问题,完善基层治理单元,协调推进综治共治。结合主题教育工作要求,聚焦当前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第一调研小组来到武汉市三花制冷部件有限公司,向企业传达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城市的举措,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需要协调解决的现实困难。目前企业生产经营较正常,处于旺季,上半年各项指标较去年同比有一定的上升,企业领导人对经开(汉南区)整体营商环境评价较高,没有意见。因该企业主要为格力、美的、TCL三家武汉工厂配套,企业负责人担心因举办军运会有可能对交通进行管制会影响到其正常物流。
  调研中,被调研单位对武汉地方志办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一是希望加强顶层设计,着手考虑和编制下一个五年全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二是希望组织开展到全国地方志工作先进地区进行学习和业务交流,加强各区之间横向工作交流。三是希望组建全市方志专家指导库,进一步加强专兼职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第一调研小组通过深入基层,调研把脉,摸清区地方志工作机构普遍存在的难点,了解综治点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堵点,聚焦企业生产经营发展中出现的痛点,通过罗列问题清单,认真检视问题,在调研过程中与被调研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充分的沟通,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下一步将从“五个结合”出发,切实帮助基层协调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在管理体制上,推动党委领导和政府主管相结合。调研中通过与区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负责人沟通,达成比较统一的认识,那就是地方志机构挂牌在档案馆,并由区委领导,客观上体现了并有助于加强党对方志工作的领导。同时各区要明确区政府一名副区长分管地方志工作,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统筹协调,进而理顺工作的体制机制。目前已在市政府分管副市长龙良文征求意见时,将此作为一条建议提出。汉阳区地方志机构负责人电话反馈,已向区委请示,区政府明确副区长皮惠兰分管地方志工作。
  二是在工作机制上,推动档案达标考核职能与地方志编修职能相结合。区级地方志机构已实现“三合一”,建议总结推广黄陂、新洲等区的做法,在不违反档案法前提下,把志鉴组稿、资料报送等工作与各单位档案升级达标工作同步布置、同步指导、同步考核,建立起机构改革新形势下区级地方志资料报送和组稿机制,确保方志工作有力推进。
  三是在业务融合上,推动地方志编修与档案编研相结合。建议各区充分利用方志、党史、档案相近又有差异的特征,整合党史编纂、地方志编修、档案编研力量,积极探索“方志+党史+档案”工作格局,实现力量整合、优势互补,促进方志编修创新突破。
  四是在资料收集上,推动方志资料收集与档案整理相结合。在日常开展资料收集中,对两支队伍力量加以整合,通过同步收集,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达到资料收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是在工作力量上,推动方志队伍建设与有效利用外部资源相结合。加强专兼职结合的史志工作队伍建设,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加强交流互鉴、发挥专家传帮带作用,加强方志队伍自身建设。把建立全市地方志编纂专家委员会提上议事日程,为第三轮修志和街道志编修等提供智力支撑。利用武汉教育资源优势,探索组建地方志专家委员会或专家人才库。鼓励借力发力,以项目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式实现“开门修志”。
  对综治联系点和“千局千企”对口联系企业,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联系,将其反映的问题向有关部门进行反映,为综治联系点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发展解决实际问题。

 

友情连接: | 中国普法网| 湖北司法行政| 湖北法治网| 武汉律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