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主页 > 理论调研 > 理论调研
深化改革 强化法治 助推武汉科技创新事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9-01-10 16:51    浏览次数:
武汉市科学技术局
    2018年以来,武汉市科技局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对科技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科技部和湖北省、武汉市科技工作目标任务,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积极打造“双创”升级版,为助推武汉科技创新事业发展、促进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落实重点改革任务,构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一)改革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一是创造性设立高层次的组织协调体系。设立“虚拟机构实体运作”的科技成果转化局,建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大力实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程”。起草《促进在汉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行动方案(2018-2020)》,已经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后印发。二是实行市、区和社会中介机构三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举办高频次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2018年成功举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等216场大中小型科技成果转化专场对接活动,签约项目1072项,签约金额371.38亿元,已探索形成“高位推进的专门机构,四位一体的服务格局,线上线下的对接活动,精准施策的支持体系”的成果转化“武汉模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等国家级媒体都进行了深度报道,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是积极发展技术转移中介服务。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成立武汉技术转移机构联盟;建成武汉科技成果转化线上平台(江成网),促进科技成果信息开放、共享、对接。四是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政策支持。从大科学装置和中试熟化基地建设、财政金融政策、吸引人才政策、孵化平台扶持等方面给予支持;深化“市校(企)共建、市场化运作”的工研院改革,打造集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培育为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提请出台《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促进科研设施和仪器社会共享;出台《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容错免责实施规则(试行)》,调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市招才局和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实行大学生留汉创业政策升级版,重点解决好落户、住房、收入三大问题。零门槛落户、八折租购房、最低起薪指导等政策吸引了大批大学毕业生留汉创业就业,可望实现5年留下100万大学毕业生的目标,为促进增强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深化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一是大力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落实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推行知识产权“三合一”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并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效果、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二是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获批中国(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武汉)汽车及零部件快速维权中心,积极实施了中心的建设工作;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设,推动成立湖北省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研究院。三是试点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城市,开展全国首家国家知识产权高校运营公共服务平台试点,聚焦高校专利技术成果与产业化联系不紧密、应用转化不及时等问题,按照政府引导、高校运营、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指导支持中国地质大学开展平台建设运营,畅通高校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渠道,打造立足武汉、辐射中部、示范全国的高校知识产权运营枢纽。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有效发明专利累计35495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2.59件。发明申请21001件,同比增长27.58%,发明专利授权6601件,同比增长12.95%。    
    (三)探索发展院士经济新模式。一是理清总体发展思路。在发展模式上,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将培育本土院士与引进外地院士相结合;在培育方式上,重点培育与武汉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布局产业相关的院士项目;在引进方式上,吸引院士及其团队在汉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或创办实体企业;在区域布局上,重点布局长江新城和三大国家级开发区,打造“院士经济”发展集聚区。二是摸清信息和需求。收集整理两院院士相关信息,建立基础信息库,主动到中科院和工程院收集院士成果转化落地需求,同时收集本地企业技术需求并进行匹配。三是促成院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深入企业实行“一对一”对接、跟踪和服务,推进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实施;以中科院学部咨询评议委员会会议等活动为契机,开展“院士专家武汉行” “院士经济专场对接会”,探寻院士经济未来发展脉搏。目前在汉进行项目合作的院士达127位,已落地启动院士项目98个;新建院士工作站17个,全市累计建站数达71个。
    (四))稳步推进科技计划体系改革。重点聚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整合项目类型,削减项目数量,大幅减少项目类别和碎片化政策,提高资金支持强度,把更多的资金用在科技创新急需的关键阶段和重大项目上。改革后的科技计划体系单个项目平均资助强度为100万元,为改革前的6倍。2018年支持22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2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1.16亿元,以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产业领域为重点,补贴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8421万元,改变了科技资金分配“撒胡椒面”、对科技创新扶持作用不突出的问题,起到了科技创新“推进剂”的作用。  
    二、做好科技法治工作,强化科技创新法律保障
    (一)坚持依法决策,提升法治化水平。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实行年度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制度,增强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重大行政决策集体讨论实效;积极开展决策后评估,对预算执行、“十三五”规划、创谷计划、工研院建设等重点工作进行绩效评价;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及时开展规范性文件解读,促进政策落实到位。
    (二)加强执法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制发专利执法维权“雷霆”行动方案,积极查处假冒专利行为和调处专利侵权纠纷。实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发《假冒专利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查封、扣押假冒专利产品行政强制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细化了自由裁量权,强化了行政执法事中事后监管。
    (三)强化权力制约,接受社会监督。推进政务公开,在局门户网站公布本级规范性文件、行政职权、办事指南,转载国家、省、市政策动态,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公众知晓度;落实科技项目管理公示公开制度,实现全流程监管;设立热线电话12330-2 受理举报投诉和维权援助申请,接受社会监督。 
    (四)加强普法宣传,提升学法用法意识。面向社会开展普法宣传,认真策划科技周宣传活动,举办覆盖50万人次、形势多样、内涵丰富的“科技嘉年华”,邀请市领导、法国驻汉总领事、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等人士出席,大力宣传科技法规;结合世界知识产权日,集中组织知识产权法规宣传;每年发布武汉知识产权白皮书,通过以案说法提升公众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制作《贯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武汉在行动》动画微视频,大力宣传普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加强干部职工法治教育,组织干部职工参加上级和本单位组织的《宪法》《监察法》《网络安全法》及科技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知识测试,完善了法律知识,强化了依法行政意识。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一)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深入推进“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就近办”改革,科技成果登记、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科技特派员公共服务、知识产权教育培训服务、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知识产权纠纷调处等6项行政服务事项实现了省市一网对接、同源发布,年办件量逾万件。
    (二)清理证明事项。对全局公共服务事项进行梳理, 对市级创新产品认定、武汉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认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认定与管理中的相关证明材料要求予以取消,其他科技服务事项也进一步优化了工作流程。
    (三)完善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科研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在科技项目审批、财政补贴兑现过程中加大信用信息的应用。凡列入科研信用黑名单的单位和个人,不得申报市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研发资金,不予向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推荐。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落实本次会议的各项部署,虚心学习兄弟省市的经验做法,切实提升科技政策法制工作水平,为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工作建议:
    一是建议加大科技创新政策的解读和指导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各地科技管理部门对国家政策的理解认知,促进政策落实到位;
    二是建议协同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如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措施政策的可操作性问题。

 

友情连接: | 中国普法网| 湖北司法行政| 湖北法治网| 武汉律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