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主页 > 普法动态 > 江岸区 > 江岸区
江岸:创新治理模式 夯实基层基础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品牌百花齐放

    发布时间:2019-10-31 17:14    浏览次数: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
近年来,江岸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湖北省委“五个排头兵”和武汉市委“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市前列”的要求,认真落实市委“1314”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全域推进“民呼我应”改革工作,推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打造“百步亭式”社区示范群, 持续推动“百步亭经验”率先在江岸区生根结果、创新升级,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今,江岸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多点开花,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今年,江岸区成功申报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社企融合画好共治共享同心圆
后湖街道汉广社区成立于2017年,辖区涵盖住宅、商圈不同用途房屋类型,不少楼房为商住两用性质。不同于单一住宅楼小区,汉广社区面临的矛盾更加多样化。商户租金纠纷、商户噪音扰民等。
为广泛了解商圈企业、社区居民需求,社区利用每天上门入户、每周三商圈晨会、每月共建单位党建联席会,全面收集问题、商讨解决问题办法,并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协调处理矛盾纠纷。社区还主动为商圈企业提供场地等,满足企业多种诉求。
而商圈资源也成为汉广社区在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社区党总支成立后,同步成立汉口城市广场商圈党总支,采取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模式。商圈运营方、物业企业等成为社区大党委单位成员,社区书记兼任商圈党总支书记,通过深度共建,实现双方共同发展。
坐落于汉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对面的一家餐饮店,挂着“汉广社区幸福食堂”的牌子。这里是辖区企业融入社区服务的典型代表。社区书记陈银香介绍,这里不仅对外营业,同时还为社区老人提供就餐服务。“前期社区对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摸排,将名单提供给商家。名单上的老年人来就餐,都可以享受就餐优惠。对社区来说,避免了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
社区自治人人参与人人尽责
台北街道桃源社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辖区老年人多、困难群体多、残疾人多,目前65岁以上老年人达到2000多人,占社区人口的1/5。社区面临着帮扶对象面广、居民需求多样等实际情况。
针对居民特点,社区探索出“居民点单、支部下单、网格派单、党员志愿者接单、社区兜底买单”服务模式,大力培育志愿服务队,注册社会组织,实现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形成自治新格局。
结合居民的需求,桃源社区先后成立了不忘初心志愿服务队、金晖志愿服务队、和事佬志愿服务队等多支社会组织,发挥社区老党员、退休职工、老年队伍等力量,开展理论宣讲、矛盾化解、为老服务、文艺演出等。这些队伍成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不少享受到志愿服务的困难群体,也纷纷加入到志愿服务中。60多岁的居民黄英娣独自居住,是一名残疾人。一次,社区志愿者上门探望时发现她腿部发炎行动不便,不方便下楼。志愿者便排班上门帮她买菜、打扫清洁,陪她聊天谈心。身体养好后,黄英娣主动提出加入志愿服务队。如今的她每天活跃在社区,帮助协调邻里矛盾、进行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让我每天都感觉到很快乐,帮助他人,也成全了自己。”她说。
桃源社区书记胡郡艳介绍,“居民的需求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变化,对我们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也提出了要求。社区正筹备培育一支学习型志愿服务队伍,他们将参与到家风家训、好人好事等宣讲活动中,以此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志愿服务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治理重心下移小事不出社区
近日,住在西马街道江汉北路42号小区的居民发现,破损的围墙已修整翻新,地面进行了铺砖修复,以往的砖面围栏换成了木制栅栏,透过栅栏还能看到对面的小南湖公园。透墙见绿,环境越来越好了,不少居民感叹。事情的圆满解决,是多部门联合协作力量下沉,高质量回应居民诉求的结果。
江汉北路社区是典型的老旧社区,近年来,辖区房屋老旧、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逐渐显露。为有效解决群众诉求,江汉北路社区发挥“三代机制”作用,充分整合辖区“三官一律”“两代表一委员”,以及政务中心、网格员、物管员队伍等力量,为居民提供诉求代理、意愿代言、事务代办“三代”服务,帮助居民解决烦心事。
今年,自“民呼我应”工作机制推行以来,江汉北路社区充分利用党建大联盟成员单位力量资源,将相关职能部门,纳入到“三代”服务体系中,共同解决居民难题。
42号小区围墙修复,正是这一工作方法的生动体现。针对群众呼声,今年7月,在街道的协商下,社区召集区园林局、建设局、城管局等职能部门,以及与院墙有关的产权单位,召开听证会,根据围墙实际破损情况制定修缮方案。最终,经过多方协调,院墙启动修缮,同时对周边道路同步启动修复及刷黑处理,使小区整体居住环境大大提升。
资源共享打通“双向服务”新渠道
“晒衣进阳台,竹竿莫乱伸;内衣勿外挂,隐私露不雅。腊肉当街晒,污染接尘埃……”走进劳动街道艺苑社区,这则文明晾晒公约在楼道内随处可见。这是由辖区单位武汉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为发动居民开展文明晾晒特地创作的作品。前期,该公约作为社区小喇叭播放内容,在社区定时播放,为规范居民文明晾晒起到了很大作用。
劳动街道艺苑社区坐落于解放大道和解放公园路交叉口以北。这里文化艺术氛围浓厚,武汉歌舞剧院、武汉楚剧院、武汉话剧院三大文艺院团坐落其间,武汉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武汉文兴文化传播公司等多家文化企业密集入驻,何祚欢、赵瑞泰、鄢继烈、王丹萍等知名艺术家都是该社区居民。
面对辖区文化资源丰厚的特点,艺苑社区建立“双向服务”联动机制,与武汉歌舞剧院、武汉楚剧院、武汉市解放中学等单位党组织签订双向服务协议书,建立区域化党建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通过整合需求与资源,形成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法律服务、文体服务、党员服务等多种类别的项目服务,协调其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
在辖区浓厚文化氛围感染下,艺苑社区活跃着一批有着文艺爱好的居民。每逢大型演出,辖区单位武汉歌舞剧院都会为居民提供免费场所,让大家有施展才华的舞台,每年春节、国庆还协助社区为辖区居民举办文艺演出。武汉市解放中学则派出专业音乐教师,每周定期来到社区为合唱队进行指导。武汉楚剧院每月为居民免费赠送20张戏票,并对票友进行指导。
社区则结合辖区单位需求,提供垃圾处理、环境清洁、院落绿化、车辆规范等服务,为辖区单位创造良好的环境。
“以德立家”打造幸福社区新标杆
每天吃过早饭,四唯街道袁家社区居民刘莲英总会准时来到社区长者驿站吃早餐,“这里有专为老年人打造的幸福食堂,饭菜好吃又便宜,还有书画室、医疗室,方便又温暖。”83岁的刘莲英满足地说。
袁家社区长者驿站,由社区原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扩建而成,面积达600余平方米,为老年人提供“四助一护”服务。这是袁家社区去年重点打造的为民服务项目之一,深受辖区老年人好评。
袁家社区是典型的老旧社区,社区老年人、低保户等困难群体多。社区结合名字特点,以德立家,聚力打造“家”文化,探索打造为民服务队伍、平台、阵地,构建全方位为民服务体系,为居民营造家的氛围。
90多岁的刘青容婆婆是位空巢老人,子女都不在身边。每次社区举办活动,“365为老服务队”都会邀请刘婆婆来参加,每隔两天就会有结对的队员上门探访,关心冷暖、衣食。社区“温馨365”服务平台,则是居民随时随地的意见诉求窗口。
“社区就是居民的家,不管什么时候,居民都可以找到社区。”社区书记孙建云说,社区开展全年无休的错时、延时、全天候关照,坚持365天为民服务不断档。
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居民凝聚在社区这个“大家庭”。从春天的换客超市到夏天的纳凉晚会,从秋天的趣味运动会到冬天的腊八节活动,袁家社区的文化活动贯穿一年四季,拉近了居民间的距离,让大家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将袁家社区打造成幸福社区。

 

友情连接: | 中国普法网| 湖北司法行政| 湖北法治网| 武汉律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