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主页 > 法治新闻 > 法治新闻
发补贴、降成本:促生育的经济举措正在完善

    发布时间:2024-11-21 23:22    浏览次数:

11月14日,一条“甘肃酒泉市肃北县‘真金白银’奖励生育二孩、三孩家庭”的消息引发公众关注。根据《肃北县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增长奖补办法》,符合条件的家庭可累计享受最高10万元的补贴。

不仅是在甘肃省,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目前我国已有23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生育补贴制度。不过,目前各地发放的育儿补贴标准并不一致,且部分地方的申领条件中对夫妻双方户籍、社保缴纳情况、新生儿出生时间有较多限制。

国务院办公厅10月28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首次提出“制定生育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和管理规范”。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毅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要建立生育补贴制度,需要明确谁来补贴、补贴给谁、补多少以及怎么补这四个问题。

生育补贴如何发仍需细则

史毅告诉记者:“本次《措施》首次提出要在全国建立生育补贴制度的实施方案和管理规范,同时支持地方进行相关探索,这是比较创新的一个做法。”

事实上,早在三年前,就有城市开始探索生育补贴制度。

2021年7月28日,四川省攀枝花市公布《关于促进人力资源聚集的十六条政策措施》,其中规定对按政策生育二孩、三孩的攀枝花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

这是全国首个发放育儿补贴金的城市,被网友们称为“政府为二孩三孩发‘奶粉钱’”。

据攀枝花当地媒体报道,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累计发放育儿补贴2897万元。同时,受三孩政策和育儿补贴等政策影响,攀枝花全市出生人口降幅逐渐收窄,2023年,攀枝花市出生人口8296人,较上年增长8.74%。

不过,并不是所有城市的补贴标准都相同。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云南省、广东深圳、浙江杭州、湖南长沙和浏阳、山东济南、黑龙江哈尔滨、辽宁沈阳等地,已经陆续出台包括发放生育补贴在内的生育支持措施,发放月均300元至1200元不等的育儿补贴(大多为500元/月),或1000元至20000元不等的一次性生育补助等。

史毅认为,未来需要进一步明确谁来补贴、补贴给谁、补多少以及怎么补这四个问题。

他介绍,谁来补贴,就是要确定中央、省、市以及区县各级政府在生育支持的领域里面如何分担成本的机制和比例;补贴给谁,是要明确只补贴二孩和三孩的家庭,还是面向所有有子女的家庭都提供补贴,这在下一步的生育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过程中要进一步细化;补多少,是指要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补贴标准,还是鼓励和支持各地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实施不同的补贴标准;怎么补贴,是要确定按照传统发放方式一次性去进行发放,还是按月、按季度或者按年发放。

“从国际经验来看,生育补贴政策效果的显现需要经过一定时间,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怎么建立补贴的评估制度以及完善生育补贴的标准,是下一步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史毅说。

领取补贴尚有多重“关卡”

《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尽管越来越多的城市制定了生育补贴制度,但是想要领取到这项补贴,还有很多相关限制。

户籍是第一道关卡。

以沈阳市为例。2023年2月,沈阳市印发《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对夫妻双方共同依法生育三个子女的本地户籍家庭,三孩每月发放5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孩子3周岁止。

两个月后,4月11日,沈阳市卫生健康委、沈阳市财政局联合印发的《沈阳市发放三孩育儿补贴实施方案(试行)》中,进一步明确要求领取补贴的夫妻双方共同合法生育三孩要落户沈阳。

除沈阳外,攀枝花市要求夫妻双方为本市户籍并参加本市社保。

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大庆、双鸭山在育儿补贴相关的征求意见稿中要求,如夫妻双方仅一方为本地户籍,生育补贴将减半发放(另一方为现役军人或丧偶等特殊情况除外)。

大多数已公布补贴方案(包括征求意见稿)的城市仅要求父母一方满足本地户籍条件即可申领育儿补贴,但对新生儿的出生或登记入户时间有所限制。

例如,云南省印发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2023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对新出生并户口登记在云南的二孩、三孩分别发放2000元、5000元的一次性生育补贴,并按年度发放800元育儿补助。

2022年12月,云南省昆明市的公务员杨培培(化名)有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但是按照云南省的实施方案,自己并不符合领取生育补贴的标准。“孩子早生5天,损失可大了。”杨培培说。

她打电话给所在社区交涉,对方明确只能按照政策执行。

杨培培告诉记者,产检、生育费用并不高,养娃才是支出“大头儿”。

她算了一笔账:“奶粉、尿不湿、洗护用品、辅食、玩具等,这些费用每个月就要两千元或者更多。等到孩子大点开始上兴趣班了,钱越花越多,教育基金每个月差不多要3000元。”

在社交平台上,记者随机选择了二十位父母,没有一个家庭仅因育儿补贴政策而选择生育两孩或三孩。

“生育就像一个金字塔,有了一孩才能有二孩和三孩,如果只把生育补贴的重点放在三孩上,那政策可能就会像一个被束之高阁的花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陆杰华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陆杰华发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探索鼓励生育一孩的相关政策,这是一项显著的进步。

陆杰华介绍,在法国、俄罗斯、德国、瑞典等国,生育补贴政策曾对生育率的提升起到了比较显著的效果。比如,俄罗斯推出了“母亲基金”,为二孩以上家庭提供25万卢布的生育津贴;法国二孩家庭每个月可领到数百欧元的补助,直至孩子18岁;德国向所有18岁以下的孩子提供津贴,一孩和二孩每月219欧元,三孩225欧元,有更多的孩子则为250欧元。

针对国内目前正在探索中的生育补贴政策,陆杰华建议各地在制定政策时,要深入分析当地的生育水平和财政水平,特别关注政策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做好科学评估,确保相关补贴政策精准落实到位。

辅助医疗纳入医保尚在路上

陆杰华认为,要解决眼下育龄夫妇不愿生、不敢生的问题,要究其真正的痛点,如生育文化、生育成本等,要综合考虑,标本兼治。在他看来,将辅助生殖医疗纳入医保就是在成本问题上推出的积极举措。

2023年7月1日,北京市将辅助生殖16项技术纳入基本医保门诊甲类报销范围,拉开了各省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的序幕。

北京之所以可以成为第一个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报销的城市,充裕的医保结余基金是它最重要的底气。

据了解,在北京发布医保新政的第二天,上海市医保局就展开了调研,研究把辅助生育纳入医保的可能性。

2023年11月,广西将取卵术等部分治疗性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在北京、广西两地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落地之后,江苏、深圳等省市医保部门在回复民生诉求时也提出,正在研究或是积极推动相关政策措施出台。

一些地方回应称:“还没有能力将支付范围扩大到辅助生殖类项目的主要原因在于‘医保基金只是略有盈余’。”

有业内人士认为,是否紧跟北京的步伐,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一系列相关问题需要考量,包括医保覆盖的范围、患者年龄规定、胚胎移植次数的划定标准、报销的比例,以及医保结余问题等,要真正实现破冰不易。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后,成效如何?

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在今年6月1日,将“取卵术”等12个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从医生角度来看,病人数量是有明显增加的。”仁济医院副院长、生殖医学科主任孙贇告诉记者,新政实施后,来到医院接受辅助生殖治疗的患者较此前增长了约25%。

她说,以前来咨询生育问题的人多,但不少患者都因昂贵的治疗费用犹豫不决,真正实施的人数在下降,而现在这类患者的积极性大幅提高了。

孙贇指出,纳入医保对于规范、提高辅助生殖技术也有好处:“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后,监管更严了,要严格掌握指征才能实施,各家医院也正努力提高成功率。这些都是积极的影响。”

 

 

友情连接: | 中国普法网| 湖北司法行政| 湖北法治网| 武汉律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