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信息公告
- ·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全市“民法典宣传月” 活动的
- ·关于印发《2024年全市守法普法工作要点》 的通知
- ·关于报送2024年度普法责任清单和领导干部学法清
- ·关于推进落实《“1名村(居)法律顾问+ N名法律
- ·关于印发《武汉市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年
- ·关于开展2023年度武汉市十大普法主题 活动评选工
- ·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全市民法典主题宣传 活动的通
- ·关于印发《2023年全市守法普法工作要点》 的通知
- ·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 市委宣传部 市司
- ·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 市委宣传部 市司
- ·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 市委宣传部 市司
- ·关于报送2022年度普法责任清单的通知
- ·关于开展2022年度全国和全省“民主法治 示范村(
- ·关于印发《关于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 培
- · 关于印发《2022年全市守法普法工作要点》的通知
预防“志愿填报诈骗” 公益服务要唱主角
发布时间:2021-06-25 10:01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1-06-25 10:01 浏览次数:次
6月23日起,全国各地陆续公布高考成绩,如何填报志愿成了考生要面临的“大考”。不少机构看中这个商机,声称利用大数据可提供一对一“精准”填报志愿服务,收费从几千元至数万元不等。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所谓的“资深”老师、“高考志愿规划师”很多都是速成的。有两家机构表示,交纳6980元培训费用即可学习,其中一家表示,学习三天两晚就可拿证书,报名条件甚至没有学历、工作经验的要求。(6月23日《北京青年报》)
前几天,教育部就发布预警称,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其中提到,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机构中一些所谓“志愿规划师”都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只经过几天培训就匆匆上岗,还有一部分“志愿填报专家”连大学都没上过,按照总部培训过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家长购买这些机构的服务不仅花了冤枉钱,更是对孩子前途的不负责任。上述新闻印证了教育部的这一预警。
家长与考生的确应认清所谓的“高考志愿规划师”,要注意预防落入“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这样的“规划”“指导”恐怕不是帮忙而是添乱。这类机构及其所谓的“资深”老师不断贩卖“志愿填报焦虑”,宣扬“三分靠考,七分靠报”“不浪费1分,不浪费未来”“让每1分都发挥价值”等,其实是在炮制“烟幕弹”,夸大其作用。有专家早就说过,成绩始终是占第一位的,是志愿填报的重要依据。这些不专业甚至不正规的机构,还可能和招生困难的民办大学进行利益合谋,通过志愿推荐,为这些学校输送生源。
当然,预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不能单纯指望家长与考生。毕竟,考生及其家长要在上千所大学、数千个专业中,根据考生成绩、志向、能力等条件,以及高校招生情况、师资力量、学费标准、就业形势等情况,填报适合的志愿,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不少考生及家长对信息的搜索、整合、分析能力不强,在力不从心或无能为力之下,只有寻求第三方。有需求就有市场,所谓的“高考志愿规划师”就有了生存的土壤。
所以,学校及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在预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上,也要有更多的积极作为,共同发力,让“高考志愿规划师”难以招摇过市。一方面,要清理打击相关培训。既然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那么,以此为幌子开展培训,就是违规甚至非法的;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举报服务不规范、靠假专家忽悠、服务价格虚高的志愿填报机构,并坚决予以打击和清理。总之,相关部门不能无视商业化志愿填报服务无序发展。
尤其是,学校与教育部门要多多开展公益性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且不仅限于办一两场大型讲座或咨询会,不应一味搞网上咨询,还要实现精准化、常态化——在学校、教育部门设置线下咨询窗口,实现一对一指点迷津。特别是,应要求学校不再只是开开大会,讲讲平行志愿、征集志愿、录取批次、调档比例等表面知识,还应组织深入、细致、常态的志愿填报咨询。公益服务唱上了主角,那些“高考志愿规划师”就会慢慢失去市场。(何勇海)
前几天,教育部就发布预警称,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其中提到,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机构中一些所谓“志愿规划师”都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只经过几天培训就匆匆上岗,还有一部分“志愿填报专家”连大学都没上过,按照总部培训过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家长购买这些机构的服务不仅花了冤枉钱,更是对孩子前途的不负责任。上述新闻印证了教育部的这一预警。
家长与考生的确应认清所谓的“高考志愿规划师”,要注意预防落入“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这样的“规划”“指导”恐怕不是帮忙而是添乱。这类机构及其所谓的“资深”老师不断贩卖“志愿填报焦虑”,宣扬“三分靠考,七分靠报”“不浪费1分,不浪费未来”“让每1分都发挥价值”等,其实是在炮制“烟幕弹”,夸大其作用。有专家早就说过,成绩始终是占第一位的,是志愿填报的重要依据。这些不专业甚至不正规的机构,还可能和招生困难的民办大学进行利益合谋,通过志愿推荐,为这些学校输送生源。
当然,预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不能单纯指望家长与考生。毕竟,考生及其家长要在上千所大学、数千个专业中,根据考生成绩、志向、能力等条件,以及高校招生情况、师资力量、学费标准、就业形势等情况,填报适合的志愿,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不少考生及家长对信息的搜索、整合、分析能力不强,在力不从心或无能为力之下,只有寻求第三方。有需求就有市场,所谓的“高考志愿规划师”就有了生存的土壤。
所以,学校及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在预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上,也要有更多的积极作为,共同发力,让“高考志愿规划师”难以招摇过市。一方面,要清理打击相关培训。既然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那么,以此为幌子开展培训,就是违规甚至非法的;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举报服务不规范、靠假专家忽悠、服务价格虚高的志愿填报机构,并坚决予以打击和清理。总之,相关部门不能无视商业化志愿填报服务无序发展。
尤其是,学校与教育部门要多多开展公益性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且不仅限于办一两场大型讲座或咨询会,不应一味搞网上咨询,还要实现精准化、常态化——在学校、教育部门设置线下咨询窗口,实现一对一指点迷津。特别是,应要求学校不再只是开开大会,讲讲平行志愿、征集志愿、录取批次、调档比例等表面知识,还应组织深入、细致、常态的志愿填报咨询。公益服务唱上了主角,那些“高考志愿规划师”就会慢慢失去市场。(何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