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主页 > 普法动态 > 江岸区 > 江岸区
“五治与服务一体化”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江岸模式”

    发布时间:2018-10-17 16:31    浏览次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江岸区贯彻落实湖北省委相关要求,以及武汉市委“1314”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要求,将解决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与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建设以党建引领推动的“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共治与服务一体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夯实基础 加强党建引领
身为党员,如何成为社区治理的“红色细胞”?不久前,西马街道江汉北路社区“政治生活馆”的一堂党课上,60多名党员正热烈讨论。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党委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江岸区在16条街道、百步亭社区和浙商大厦,打造了18个“政治生活馆”。每月的支部主题党日和组织生活,都在这里举行。“社区治理遇到哪些难题”“谁又有了基层治理的‘金点子’”成为热门议题。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政治生活馆只是一个缩影。江岸区还依托道德讲堂、业余党校、市民学校、宣传广场、百姓宣讲团等形式,引导基层党员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听党话、跟党走。
与此同时,江岸区不断强化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在区域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整合区域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等各类组织,研究制定区域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共建项目清单,形成区域内各类组织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机制。
江岸区还创新顶层设计,建立由党委直接领导和统筹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模式,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江岸区基层社会治理领导小组,率先制发了《关于加强党建引领下的“五治与服务一体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提出要坚持党建引领,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共治并举,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江岸模式”。

“五治融合”形成治理合力

党建引领下的“五治融合”,自治是基础。江岸区依托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组织培育平台,培育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权益维护类和生活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拓展社会组织创投共享平台、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平台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聚集平台,支持社会组织承接邻里互助、公益慈善、文化教育、权益维护、纠纷调解、便民服务等事项,将社会组织打造成为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
强化德治支撑。江岸区深入开展“社区主题活动日”,社区书记做主持,居民群众作主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主线,崇德向善,凝心聚力,让党的声音和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文明家庭,做文明市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选“最美江岸人”等系列先进典型,扎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江岸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持续道德滋养。
夯实法治保障。江岸区全面推进法治示范区建设,是全市唯一两次获评“全国法治示范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荣誉城区。通过开展全域性、系统性、持续性的“鼎星”平安城区创建工作,涌现一批星级“五无”平安社区(村)和“六无”星级平安单位(企业)。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开展精准打击,“打击一批、震慑一片、稳定一方”。此外,江岸区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人民调解作用,持续推进“五调对接”工作;开展“家庭法律顾问”签约服务,为签约家庭提供免费公共法律服务;推行“诉求代理、意愿代言、事务代办”的“三代”机制,解决群众问累、诉累、跑累“三累”问题。
释放智治红利。江岸区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打造江岸区基层社会治理分析平台,运用大数据辅助决策。探索智慧防控,投资1.3亿元新增扩建重点部位视频监控探头1500个。试点建设“智慧平安小区”,实现人脸布控、人脸门禁、视频周界等功能,优化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管理效率。推广“江岸微邻里”信息服务平台,建强网上群众工作部。
激发共治活力。江岸区探索“企业+社区”“单位+社区”等分类管理模式,通过与开发企业、物业服务企业、小区管理单位等签订共建协议,鼓励和支持企业、单位融入小区治理,支持社区“大党委”建设。

因地制宜 升级治理单元
“五治融合”,让江岸区凝聚起基层社会治理的广泛合力,由此也带来基层治理单元的升级蜕变。
街道—社区—网格是传统的基层治理层级。但以往,网格中仅有一名网格员,多数仅承担信息、矛盾的收集和上报工作。江岸区以“五治与服务一体化”为目标,创新打造网格服务片和网格(治理)工作室,推动服务资源和团队进驻网格,让网格切实具备收集信息、调处矛盾、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的功能,并形成党建同抓、企社共建、治安群防、事务合办、公益联手的网格多元共治模式,让网格成为“五治与服务一体化”的“桥头堡”。

网格服务片,着眼于打破网格间条块分割的格局,聚合力量解决突出问题。以绿湖小区网格服务片为例。该网格服务片将劳动街道湖边坊社区5个网格的网格员、安保队员和环卫队员分别从社区和环卫公司中剥离,统一划归网格服务片区管理,实现“网管+物管+安管+城管”“四管融合”。
网格(治理)工作室,则是为了给网格量身打造工作团队,将服务群众的阵地前移。花桥街道大江园社区在晋合世家小区建立第八网格(治理)工作室,形成“共治网格工作室”模式,由一名网格长带领党员骨干,驻社区“三官一律”、基层执法队员、志愿团队、社会组织、红色物业人员,辖区文明单位共同进入网格组建服务团队,形成共治合力,并按照“网格+社工+志愿者”“网格员+物管员”的模式,为居民提供政策宣传、纠纷调解、事务代办、志愿服务、司法维权等综合服务,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社区”。

“五治融合”亮点纷呈
在“五治与服务一体化”的探索下,江岸区各街道因地制宜,形成一批卓有成效、富有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
【西马街道】“三代机制”润民心
西马街道在辖区全面推行“诉求代理、意愿代言、事务代办”的“三代”群众服务工作机制。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队伍,对群众提出的疑难问题从法律层面进行诉求代理;辖区“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收集居民的日常诉求,以议提案方式向市区职能部门进行意愿代言;政务中心、网格员、物管员队伍,为生活不便的特殊群体进行事务代办。
【台北街道】小网格托起大服务
台北街道按每个管理单元300户、800人的标准划分网格,按“一格一员”的标准配备了社区网格管理员。组建包含“三官一律”、物管员、安保员、职能部门下派工作人员、业委会成员、社会组织、志愿者、网格民调小组的网格服务团队。与此同时,建立民生民情档案,网格员将日常采集的信息按户分人进行登记,建立独立的民生民情档案。只要民生民情档案中已有的资料,居民再来办事就不需要再提供。
【后湖街道】“淌湖经验”结硕果
后湖街道在淌湖社区试点成立社区治理工作站,打造“3+1+N”的社会治理体系(“3”即社区治理工作站站长、“五治”小组长和网格员;“1”即社区党支部;“N”即N个职能部门、N个辖区单位、N个社会组织、N个群众团体和N个志愿者等),基层队站所、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共建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等辖区共治单位协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友情连接: | 中国普法网| 湖北司法行政| 湖北法治网| 武汉律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