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信息公告
- ·关于报送2022年度普法责任清单的通知
- ·关于开展2022年度全国和全省“民主法治 示范村(
- ·关于印发《关于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 培
- · 关于印发《2022年全市守法普法工作要点》的通知
- ·关于报送2022年度全市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
- ·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典型案(事
- ·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 市委宣传部 市司
- ·关于全市国家工作人员参加党内法规知识竞赛情
- ·关于印发《武汉市第五届“普法网红”评选活动
- ·关于组织开展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活动
- ·关于开展全市党内法规知识竞赛的通知
- ·关于加强长江保护法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
- ·关于转发《关于做好全省2021年度 国家工作人员学
- ·关于报送2021年度普法责任清单的通知
- ·关于印发《2021年全市守法普法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9-29 17:36 浏览次数:次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持续开展全民普法,把法律交给人民,这是人类法治史上的一大创举,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普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全民普法和守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强调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等等,为全民普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七五”普法规划顺利完成,“八五”普法规划全面实施,全民普法工作取得新进展,党对全民普法的领导全面加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不断深入
“七五”普法期间,中央宣传部、司法部等部门连续两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6场中央和国家机关系列法治讲座,重点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八五”普法规划明确提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全民普法工作”,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八五”普法的首要任务。2021年10月,中央宣传部、司法部联合召开第九次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会议,就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八五”普法各项任务落实作出部署。2021年11月,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举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报告会”,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司法厅(局)领导同志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会。2022年6月,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以“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全民普法工作”为主题,组织举办专题培训班,全国约3000名“八五”普法骨干参加培训。近年来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和宪法、民法典、党内法规等主题宣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传月等时间节点,充分利用各类普法平台和阵地,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贴近。
二、全民普法主干性、基础性制度基本健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中央有关部门出台全民普法守法相关重要制度30余项。设立了国家宪法日,建立了宪法宣誓制度。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着力建立国家机关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明确国家机关在履行好系统内普法责任的同时,积极承担面向全社会的普法责任。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工作任务、组织保障等。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对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作出制度设计和全面部署。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司法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意见》,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印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推动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等中央机关设立了“宪法宣传周”和民法典宣传月制度,推动宪法和民法典宣传经常化、制度化。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印发了《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学习宣传的通知》,推动把党内法规学习宣传纳入全民普法重要内容,为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法治氛围。中央宣传部、司法部、民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全国普法办印发了《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规范(试行)》,对“法律明白人”的遴选、使用、培训、管理等工作作出全面规范。
三、“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全面实行
国家机关是国家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主体,同时肩负着普法的重要职责。“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实施以来,在中央层面成立了落实普法责任制部际联席会议,中央16家成员单位带头落实普法责任。全国普法办统一编制并公布了两批中央和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基本实现对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全覆盖。各地各部门认真抓好责任制落实,在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过程中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在民法典编纂中,注重听取全社会的意见,先后10次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开通中国裁判文书网,人民群众可免费查阅裁判文书,目前访问总量近500亿次。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建立了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工作机制,让国家工作人员现场感受法治精神。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定期分类发布案例,使案件依法处理的过程成为全民普法的公开课。北京市探索建立了市属61家委办局参加的普法联盟,统筹协调指导各机关部门开展普法工作。广东省实施“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制度,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群众、新闻媒体等第三方代表组成评议团,对省直有关厅局履职成效进行评议。全国已有17个省(区、市)建立了普法责任制评议报告制度。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探索建立了“谁执法谁普法”动态智能管理平台,构建平台+考核体系为一体的落实载体,荣获第六届“法治政府奖”。“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建立是普法工作的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了普法与执法等法治实践有机融合,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大普法”格局。
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推动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一是强化红色法治文化建设。结合建党100周年纪念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注重发掘、研究、保护共和国红色法治文化,赓续红色法治血脉。全国普法办命名西柏坡纪念馆等20余个红色法治遗存和展陈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免费向社会开放。各地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法治资源,讲好红色法治故事。四川省编制了包含川陕省苏维埃法令条例等12个项目在内的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陕西省成立了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启动《陕甘宁边区法院史》编撰,深入发掘、保护、宣传和传承红色法治文化。二是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文艺活动。各地各部门结合地方文化、民族文化、行业文化,踊跃开展各类基层法治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全国妇联持续开展“建设法治中国·巾帼在行动”活动,参与群众达3亿人次。内蒙古自治区打造“法治乌兰牧骑”,从2018年起组建各类业余法治乌兰牧骑队伍100余支,举办相关舞台文艺演出4700余场次。上海市、广东省举办法治文化节,让群众在法治的体验感受中认同法治。福建省组建“蒲公英”普法志愿者联盟,吸收普法志愿者6.38万余名,原创推出“蒲公英”普法标识、普法微视频、普法宣传一系列法治文化产品,开展一系列主题普法活动。陕西省连续多年举办高校法治文化节,开展校园法治微电影大赛等活动,全省100余万大学生积极参与。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司法部命名了浙江省杭州市“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等72个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各地共建成法治文化主题公园3500多个、广场1.2万多个、长廊3.4万多个,让群众在休闲中接受法治熏陶,让法治元素随处可见、迈步可及,并推动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着力提高利用率和群众参与度。江苏省打造大运河法治文化长廊,将法治元素融入历史街巷、名人故居、历史遗存等。河南省积极建设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黄河法治文化带,促进依法治水。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在边境通道、边民集市等场所建设边疆法治文化长廊,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四是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选取浙江省、江苏省苏州市、四川省成都市等8个地区作为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通过先行先试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浙江省制定了《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行动纲要》,建立了164个省级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发布了公民法治素养基准,积极探索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有效路径。江苏省苏州市实施领导干部法治素养“头雁工程”、行政执法人员法治素养“中坚工程”、国家普通工作人员法治素养“赋能工程”、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法治素养“强基工程”,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五、法治乡村建设深入推进
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各地树立强基导向,不断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着力教育引导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一是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为载体,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法治乡村建设,为基层干部群众深入参与法治实践创造条件。司法部制定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和命名管理办法,截至2021年底已会同民政部在全国命名了八批共3802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并组织定期复核,完善动态管理机制,目前正在开展第九批命名工作。浙江省实施《浙江省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建成县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区)27059个。二是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2021年7月,农业农村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实施方案》,开展面向家庭的普法主题实践活动,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覆盖到全国每个行政村。三是推进“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选取村民中具有较好法治素养、愿意积极参与法治实践的人员进行专门培养,形成一支活跃在基层群众身边,随时找得着、用得上的普法队伍。截至2022年3月,江西省颁证上岗的骨干“法律明白人”92.06万人,这支队伍直接参与到反电信网络诈骗、疫情防控等基层依法治理实践中。辽宁省在建成的1.6万余个村(居)评理说事点中注重发挥“法律明白人”作为基层信息上报员、矛盾纠纷化解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和法律服务引导员的作用。
六、新媒体新技术普法蓬勃开展
随着现代传播格局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不断加强。全国普法办探索建立智慧普法平台,开展分众化传播,及时推送人民群众关注的法律知识和法治新闻;整合全国6000多家新媒体,组成全国普法新媒体矩阵,每天推送高质量普法内容数万条。中国普法微信公众号目前总订阅数突破2900多万,在“全国政法系统微信影响力排行榜”中长期名列前茅。积极探索运用短视频方式开展普法,组织制作了“法在你身边”三分钟案说民法典系列短视频,受到广泛欢迎,每集点击量均突破10万。全国普法办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全国法治动漫微视频作品征集、全国百家网站法律知识竞赛等,已经成为群众踊跃参与的品牌活动。贵州省打造的“黔微普法”微信公众号,围绕群众关注热点以案释法,成为群众指尖上的法律顾问,被中央网信办评为“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百个成绩突出账号”。
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全国社会心态调查综合分析报告显示:当自己或家人遇到不公平事情时,选择“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居第一位,表明公民对法治的认同感明显提升。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普法工作取得的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新时代全民普法工作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新时代全民普法工作规律性的认识,积累了许多经验,要求我们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一是必须坚持党对普法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到全民普法的具体实践中,始终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二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法理念和工作导向,坚持普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走好全民普法的群众路线,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法治需求,真正做到把法律交给人民,让人民信仰法治。三是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胸怀“国之大者”,把普法工作同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完成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以高质量普法推动高质量发展。四是必须坚持普法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进一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做到全民守法和普法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一体推进,把普法融入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促进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