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主页 > 法治新闻 > 法治新闻
人民网评:博士打假,让学术回归纯粹

    发布时间:2019-02-14 15:26    浏览次数:

在2019年央视春晚上,青年演员翟天临在小品《“儿子”来了》中塑造了一名“打假”警察。没想到,这位高学历明星因为晒出博士后录用通知书而被网友质疑论文抄袭、博士学位注水,“打假者”反被打假,令人始料未及。相关高校表示对学术不端行为持零容忍态度,已经成立调查组并按照相关程序启动调查程序。

网友持续关注,又拔出萝卜带出泥般挖出不少“黑料”,导师资质、学院优待等问题虽有待进一步调查,但“学霸明星”的人设确已轰然崩塌。在造星的链条上,“树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戏骨+博士的组合,加上知名高校的光环,无疑提高了观众的期待。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演员应当以扎实的演技、高尚的艺德回馈观众。尤其当学历成为人设的要素时,它就不仅仅是自我包装、形象公关、流量变现的一部分,而势必要受到学术道德规范的严格约束。

“自古华山一条路”,学术是获得学位的唯一门径。有人认为:演员以演技为务,何必在乎学术的小节?问题在于,无论是美术、设计,还是音乐、影视,艺术类专业虽具有实践性,但技艺不能替代理论,好演员不等于好博士。尤其自2011年艺术学获批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以来,艺术学自当夯实理论根基,在塑造国民精神、提高审美品位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身处娱乐圈,博士学位或许可以充当为演员增色的手段;但立足学术界,博士理应致力于突破人类知识的边界,不能因为演员等其他身份而获得丝毫优待、降低学术“品位”。

博士的水准照见着一所学校的学术成就,而学校的严格审核是把住学术尊严的最后一把锁。在这次事件中,依照有关高校的学位授予细则中对论文发表的相关要求,网友爆料的不少“实锤”的确有据可查。这反映出相关高校在学术成果审核、学位授予流程上存在把关不严的问题。一段时间以来,论文抄袭、文章代写、招生放水、学位注水等失德、违法事件挑战着教育公平的底线;而少数商界、政界、演艺界的人凭借财富、权力、影响力轻而易举地获得学位,将博士看作附丽于学位身上的社会地位、人际资源,更是把学术矮化为“生意”。在这些事件中,有关学校难辞其咎。

高校理应是社会的一方净土,是人类精神的一片高地;它不能与世隔绝,但却要超然物外;它要为社会培养大批专业人才,更要塑造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当“金钱买得来文凭,买不到智商”“学历不代表学问”等说法充斥于耳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声音背后折射出人们对学历含金量降低的隐忧,也反映出少数高校公信力下降的事实。如何让学位“禁得起推敲”?学校应完善考核、淘汰、资金管理等机制,以学术作为唯一标准,把牢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出口;教育部门要强化监督、严格执纪。多方携手施治,高等教育的未来才更加可期。

高校决不能变为名利所、买卖场。近年来,从高校反腐势头不减到中央巡视组为高校开“问题清单”,从严格毕业论文查重抽检制度到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铁腕”整治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令高校风气为之一振。但“其身正,不令而行”,让学术回归纯粹,归根结底还得靠广大师生守土有责、诚信治学。守住学术的底线,保住学位的尊严,才会赢得社会的尊重、撑起民族的明天。

 

友情连接: | 中国普法网| 湖北司法行政| 湖北法治网| 武汉律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