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信息公告
- ·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全市“民法典宣传月” 活动的
- ·关于印发《2024年全市守法普法工作要点》 的通知
- ·关于报送2024年度普法责任清单和领导干部学法清
- ·关于推进落实《“1名村(居)法律顾问+ N名法律
- ·关于印发《武汉市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年
- ·关于开展2023年度武汉市十大普法主题 活动评选工
- ·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全市民法典主题宣传 活动的通
- ·关于印发《2023年全市守法普法工作要点》 的通知
- ·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 市委宣传部 市司
- ·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 市委宣传部 市司
- ·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 市委宣传部 市司
- ·关于报送2022年度普法责任清单的通知
- ·关于开展2022年度全国和全省“民主法治 示范村(
- ·关于印发《关于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 培
- · 关于印发《2022年全市守法普法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9-02-01 10:34 浏览次数:次
● 按照生态环境部的要求,再难也要把入渤海的排污口数明白,要全面摸清、掌握渤海入海排污口的真实底数
● 在确定的排查范围内三级排查完成后,生态环境部将建立入海排污口名录,还要对排污口进行监测和溯源,要查清排污口的排放状况及污水来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
● 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是加强陆海统筹最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全面摸清渤海地区入海排污口底数,推动形成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入海排污口监管体系,是实现渤海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基础和前提
□ 法制日报记者 郄建荣
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的黑沿子镇,本是渤海湾上的一个无名小镇。近日,却因生态环境部的一场专项行动而备受关注。
先是无人机航测,后是人工徒步“地毯”式排查……不到半个月时间,海岸线19.23公里,镇域面积120平方公里的黑沿子镇被生态环境部整整“搜”了两遍。如此“较劲”,为的是不让任何一个排污口漏网。
生态环境部执法局有关负责人指出,在黑沿子镇所进行的是渤海入海排污口试验性排查,目的是为整个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摸索出一套可复制可借鉴的模式,从而为渤海生态环境整治,改善渤海生态环境质量奠定基础。
这位负责人说,黑沿子镇既是典型的沿海乡镇,同时又比邻新兴工业区。他透露,这次排查范围将黑沿子镇及周边南堡工业园纳入其中,就是考虑到了此后大规模排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
《法制日报》记者在直击了生态环境部组织的人工徒步排查后,发现在黑沿子镇所进行的“打样”工程远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而按照生态环境部的要求,再难也要把入渤海的排污口数明白。生态环境部要全面摸清、掌握渤海入海排污口的真实底数。
原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域监管中心(现已并入生态环境部)副主任宋德瑞也参加了这次徒步排查。在他看来,海洋环境保护职责整合到生态环境部后,将看海的视角完全统一起来,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陆海统筹、以海定陆的问题。
参与此次徒步排查的原环保部和原国家海洋局的专家告诉《法制日报》记者,由于过去各地、各部门标准不一,口径不同,再加上全面查清排污口没有成熟模式可以借鉴,因此,排查工作并非一劳永逸。他们称,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是一项继承和探索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统一,既为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更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两架无人机放飞九架次
仔细排查入海排污口子
针对渤海污染防治,由生态环境部、发改委以及自然资源部共同制定的《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将摸清渤海入海排污口作为渤海生态环境整治的突破口。生态环境部要求,今年年底前完成渤海地区入海排污口排查和监测工作;2020年年底前,按照“一口一策”原则,全面完成入渤海排污口整治方案制定并推进整治工作。
1月14日上午10点,在完成卫星遥感数据解译的基础上,第一架调查渤海入海排污口的无人机在唐山市黑沿子镇起飞,由此,渤海入海排污口试验性排查正式启动。全程参与了无人机飞翔过程的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航空遥感部副主任杨海军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在黑沿子镇的整个飞行过程,动用两架无人机,飞行了9架次。据他介绍,启用无人机在海边查找排污口还是首次。
“飞行之后的解译是最难的。”据杨海军介绍,无人机在黑沿子镇飞行只花了一天半时间,但是,解译飞行数据差不多花了三天至四天时间。“其间,排污口的数量与现有数据相比会增加,主要是由于之前的口径统计不同。”杨海军解释说,除了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企业、生活排污口,这次还将所有直接或者通过河流、滩涂、池塘、湿地等间接排入渤海的“口子”都纳入了排查范围。
“对所有涉及入海排污的‘口子’进行如此仔细的排查,还是第一次。”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近岸海域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静说,这次启动的无人机尽管分辨率高达7厘米,但是,“仍有遗漏或误判”的可能。她说,这也是生态环境部决定对无人机发现的疑似入海排污口进行人工现场徒步排查的原因。
徒步核查疑似排污口
App系统助精准定位
1月23日8点半,由79人组成的20个工作组几乎同时从驻地出发,直奔黑沿子镇。
按照生态环境部的部署,这20个工作组需要对黑沿子镇进行现场徒步检查,以进一步核实无人机发现的疑似入海排污口是否准确,同时,还要对排污“口子”进行分类,看看这些排污口到底是生活排污口、工业排污口还是其它类型的排污口。
《法制日报》记者目睹了排查过程。
在排查现场,《法制日报》记者看到,无人机在黑沿子镇飞行时所记录下来的卫星地图、水系分布以及无人机发现的疑似入海排污口信息已经全部录入徒步排查人员的手持App系统,此外,App系统里还有详细坐标、定位以及周边特征等。徒步排查人员按照事先划定的区块对照App锁定的每一个疑似排污口,先准确找到位置、记录信息、拍摄照片,然后,还要全面排查区块内有没有其他排污口子,有水的排污口还要取水样,并进行初步监测。
“App显示,我们左手旁边的芦苇丛里有一个疑似排污的管道,需要进去查看。”1月24日上午,在唐山市黑沿子镇一个工厂区,徒步排查人员对一个疑似排污口进行现场核实。
“天眼”的精准定位,不仅受到排查组人员的肯定,也让当地干部感到意外。“你们是不是之前来过?怎么知道这里有个管子?”跟随排查组一起调查的当地村干部郑付善充满好奇。
同时,无人机的启用极大提高了排查效率。据杨海军介绍,从目前核查反馈的信息来看,无人机发现排污口信息的准确率达到了80%以上。“之前大家有争议,也有疑问。事实证明,一些地方单纯用徒步的方式不仅很难到达,而且有些‘口子’因为很隐蔽,靠人根本发现不了。”参与徒步排查的赵越认为,目前来看,无人机解决了这个问题。“扒开芦苇找到疑似排污口的时候,非常有成就感。”赵越说。
参与徒步排查的人两天走了近8公里,对区块内应排查的“口子”逐一进行了现场检查。基本上是同样的节奏,生态环境部派出的20个排查组对无人机在黑沿子镇发现的疑似排污口逐一核查了一遍。
三级排查确保不存疑
监测溯源针对性治理
针对对唐山市所进行的试点排点,生态环境部专门制定了《唐山入海排污口排查试点实施方案》和《唐山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技术方案》。
生态环境部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说,为保证入渤海排污口准确无误,生态环境部采用了“三级排查、二级审核”的方式。“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作为一级排查,按照‘全覆盖’的要求,开展无死角技术排查。”这位负责人说,人工徒步现场排查作为二级排查,由环渤海12个城市执法人员和唐山市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小组执法人员组成,对辖区内入海河流、河涌、溪流、沟渠、滩涂、湿地、对潮间带、岛屿、码头、工业聚集区、城镇、暗管、渗坑、裂缝等开展“全口径”排查,核实确定资料收集和技术航拍的入海排污口信息,排查记录新发现的入海排污口。
“第三级排查主要是针对疑难点查缺补漏。”这位负责人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启用三级排查模式就是为了确保入海排污口排查不存疑、不留死角。
这位负责人透露,对于人工徒步无法涉足的区域,还将启用无人船检查,“天空航拍、地面检查、海上巡查等多种方式,反复校核,确保排查无遗漏。”对一些容易出现的排查盲区,如桥下、草下、码头下、水下等隐蔽区域,将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确保排查实效。据他介绍,对可能存在暗管、渗坑、裂缝等偷排的,将探索运用热红外成像、探地雷达、管道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必要时还要采取工程机械来挖掘隐藏的排污口。
“除《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规定的工业废水排污口和生活废水排污口,所有通过管道、沟、渠、涵洞等直接向海洋排放的,或通过河流、溪流、滩涂、湿地等水体间接向海洋排放的入海排污口都纳入了排查范围。”这位负责人指出,在确定的排查范围内三级排查完成后,生态环境部将建立入海排污口名录。然后,还要对排污口进行监测和溯源。所谓溯源,就是要查清排污口的排放状况及污水来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对黑沿子镇的试点性排查结束后,生态环境部还将在唐山市进行为期6个月的全面排查,以准确摸清唐山入海排污口现状。同时,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排查工作程序规范,为全面开展渤海地区入海排污口排查奠定基础。
按照《行动计划》要求,2020年年底前,我国将全面完成渤海入海排污口整治方案制定并推进整改。
全面整合入海排污口底数
建立入海排污口监管体系
据《法制日报》记者了解,针对渤海的入海排污口,尽管原有关部门也曾做过调查,但是,由于统计口径不同,调查标准不一致,因此,“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渤海入海排污口底数需要全面整合。”生态环境部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说。
宋德瑞在原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了多年。他告诉《法制日报》记者,目前正在进行的这种方式的排查仍是首次。在他看来,这种排查无疑比以前所进行的排查更精准、更全面。
“以前排查或是徒步,或是地方自查上报数据,我们再去组织抽查。”宋德瑞、杨静以及杨海军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与以往不同,这次排查启用无人机、人工徒步等三级排查,同时,这次排查强调将所有疑似排污口都纳进来,然后再做甄别。在他们看来,这种方法除了更加精准外,“排污口有漏网的可能性很小。”
据他们介绍,参加1月23日至24日徒步排查的专家有40多位,“聚集了如此多的专家”也是首次。
2018年12月28日,原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全部转入生态环境部,宋德瑞也随之到了生态环境部。原来是“一个从陆地上看海,一个从海上看陆地。”宋德瑞说,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海洋环境保护职责整合到生态环境部,为统筹整合入海排污口排查以及日后的渤海污染防治提供了有利条件。无论是原环保部的专家还是原国家海洋局的专家,他们称,这次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一定会给渤海的污染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态环境部执法局这位负责人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无论是眼下正在进行的唐山市试点排查,还是今年下半年将在整个渤海3省一市(河北、山东、辽宁以及天津)范围内全面推开的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都是为渤海的生态环境治理打基础。
“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是加强陆海统筹最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这位负责人说,全面摸清渤海地区入海排污口底数,推动形成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入海排污口监管体系,是实现渤海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基础和前提。
他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渤海入海排污口一经确认,地方人民政府要按照“谁排污,谁负责”的原则,将整治责任落实到位。生态环境部对入海排污口整治实行销号制度,整治完成一个,销号一个。
“进了一个门,就是一家人。”宋德瑞透露,这是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转入生态环境部后,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说过的一句话。在宋德瑞看来,对于渤海的污染整治,原国家海洋局与原环保部海洋生态保护职能的合并,无疑会对渤海的污染整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十分看好正在实施的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这种“治海”模式。他们指出,开展入海排污口专项排查必将为海洋生态环境整治以及保护积累经验、探索路径。专家们说,通过这些有力举措和扎实行动,改善我国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必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