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主页 > 普法动态 > 普法动态
科技圈来了位“普法大佬”,画风是这样的→

    发布时间:2025-11-11 07:49    浏览次数:

“一旦你的行为进入刑事审判流程,就意味着人身自由将完全受限。从公安侦查,到检察院起诉,再到法院判决,这是一条不可逆的单行道。”

10月20日下午,东湖高新区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丁军伟在华为武汉研究所,用一番极具冲击力的开场,为百余名关键岗位员工敲响警钟:“我想通过这个过程告诉大家:法律的边界,就是你自由的边界。”

这场《企业职务犯罪预防》普法讲座,标志着东湖高新区党工委政法委、东湖高新区法院联合开展的“2025年度法治服务益企行之武汉华为研究所专场”正式启动。

法院首次深入华为园区,为研发采购关键岗位量身定制反腐宣讲,活动现场吸引了近500名员工聆听,线上直播更有超3000人同步观看。

 

“职务犯罪当事人总有一种侥幸心理,认为事情做得隐蔽,证据链完美,就可以对抗调查。”

“但我要告诉大家,伸手必被捉。我们有强大的调查和技侦手段,犯罪事实终将水落石出。”

没有直接切入繁复的法条,主讲法官丁军伟选择从刑事侦查和审判的完整流程破题。从公安侦查到检察院审查起诉,再到法院的庄严判决,他以清晰的脉络,勾勒出一旦涉罪将面临的不可逆程序。

这种别具匠心的开场,源自法官深厚的审判经验与普法智慧。深耕刑事审判多年,曾处理过多起重大职务犯罪案件的丁军伟深知,相较于后果的恐吓,唤醒对程序的敬畏更能直击人心。

当清晰的程序图景在听众脑中展开,法律的威严与自由的可贵已不言自明。

 

随着讲座深入,氛围从宏观警示转向微观剖析。丁军伟将精心准备的案例化为一个个“履职雷区”的警示牌。

“一位企业的项目经理,在饭局上认识了包工头的女儿,最终因情感纠葛和利益输送,没能守住底线。”

法官讲述的真实案例引发全场深思,虽然这名项目经理在法庭最后陈述时,归结于自己“法律意识淡薄”,但法官却借这一句话启发在场人员:“严重触碰道德底线的行为,与法律红线往往仅一步之遥。你可以不知道具体触犯了哪条法律,但必须有‘此路不通’的底线意识。”

针对研发和采购岗位的特性,课程内容直指核心风险。在解析“职务侵占罪”时,丁军伟引用了一个快递分拣员偷拿手机包裹的案例,与一件芯片测试员窃取芯片案进行对比。

“前者是盗窃,后者为何可能构成职务侵占?关键在于是否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而非‘工作上的便利’。”精准的辨析,如同手术刀般厘清了认知模糊地带,也让在座的研发人员进一步审视了自身岗位的责任与风险。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句话在企业内部同样适用。”谈及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后企业高管的权责边界,法官的语调愈发凝重。“对民营企业而言,‘高管’二字不再仅仅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更是沉甸甸的法律责任。”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后,《刑法修正案(十二)》同步增设了“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为亲友非法牟利罪”等新罪名,将现行对国有公司等相关人员适用的犯罪扩展到民营企业。这意味着,民营企业的高管如果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将不再是简单的民事赔偿或内部处分问题,而是直接面临刑事追责。

 

掷地有声的“金句”,贯穿了近两小时的课程,无一不来源于真实的审判实践,让在场的每一位听众都感受到了法律的严谨与温度。

“权力集中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有效的监督。” 课程尾声,丁军伟将剖析转向构建,为企业筑牢内部防线提出了系统的建议。他强调,思想防线是第一道屏障,企业需通过常态化的法治教育与廉政学习,让员工从内心深处“不想腐”。

为此,丁军伟建议企业必须强化内部监督制约,特别是在重大决策、项目审批等关键环节,并着重强调要建立畅通且受保护的举报机制,确保监督能真正落地。

带着这些源于司法实践的前沿思考,交流的场域从讲堂延伸至展厅。法官一行走进华为研究所的展厅,在智慧城市、数字基础设施等创新成果前驻足,与企业方就技术研发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安全合规等议题,展开了更为具体和前瞻的探讨。

 

 

此次“法治服务益企行”,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反腐倡廉警示教育课,更是一次“送法上门”的深度法治服务。通过面对面的宣讲与走访,东湖高新区法院将反腐防线推进到创新研发的第一线,为光谷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构筑起一道坚实的法治屏障。

 

 

友情连接: | 中国普法网| 湖北司法行政| 湖北法治网| 武汉律师网